【閱讀】記者_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
工作之餘不忘學習。
«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»這本書中主要是在教學作為”編輯“來講,如何對一篇新聞下標命題,如何寫作與判斷,但裡面從新聞的歷史、基礎知識再到未來,也有所著墨。
「新歷史主義者主張『史料是主觀的』,因為歷史不是過去事件的再現,而是詮釋、解釋的結果。新聞如同史料,只是個符號,留住的是印象和記憶,但每個人的記憶不同,且在記憶的同時已經過選擇,因此同樣的新聞現場,會有不同的記錄來表達。」(P172)
民眾希望「客觀」,但學者說「不可能客觀」,這相異觀點讓我蠻驚訝的,但想一想其實也無可厚非,就像一場看完電影,不是影評不夠真實,而是每個人看完感受不同, 寫下的文字當然也會不同。
在咒罵 ”沒有一篇報導是真的“的同時,其實任何形式 ,經過“人”產出的文字 ,已是選擇性的材料。因而我想,就像“歷史事件”與“歷史解釋”的差別一樣,作為媒體工作者,或許能努力的方向,是儘量呈現事實,而不是「想像」(即沒根據的解釋)。
以下截錄這本書我覺得值得筆記的地方:
「事實上,任何事件的現象都是流動的,記者抓住哪一個時點來報導,是主觀地選擇了這個時點。 David K. Berlo思考的是:流動是唯一的,改變是永恆的,自由與束縛並非對立而是互賴的。他也研究發現,以傳播行為的複雜性來看,實難釐清傳播過程的本質。」(P174)
「Kennamer指稱,在所有語言或其他中介結構中,新聞媒體扮演了轉換社會真實為符號意義的核心角色。首先,新聞媒體所刊載的內容並非社會真實的客觀反映,而是社會建構的產物。雖然新聞報導的確討論了發生在真實社會的各種事件,但是由於社會事件本身就包含多種面向,而新聞媒體限於版面或截稿時間,只能就多種面向中取出少數加以描述(此即框架事實的過程),因此新聞媒體無法完整呈現社會真實,此乃可以理解之事。(臧國仁,1998)」(P176)
►什麼新聞不是「新聞」? (P326)
1. 人生常態,不是新聞
eg. 大樂透開賣 有期待有觀望 → 大樂透開賣 高雄撒彩券促銷
用心過活 最佳拍檔相扶持 → 肢殘設計者 專利40項
2. 選舉常態,不是新聞
eg. 大寮林園票倉 藍綠都想挖 → 大寮林園 藍綠昨組後援會
(誰不會想挖票倉?)
3. 常態,常識,不是新聞
eg. 不下雨 基隆市容今可恢復 → 員山子分洪道 應早點啟用
4. 大自然常態,不是新聞
eg. 桃花心木 葉落盡冒新芽 → 桃花心木 十天經歷榮枯
5. 老生常談,不是新聞
eg. 畢業即失業?來職訓 → 畢業不失業 來職訓吧
(「畢業即失業?」有點老套,而且傳達的是負面訊息)
6. 官員的場面話不是新聞
eg. 貓空新違建 16日
多位局處首長強調 「規劃歸規劃,違建還是要拆 」 行義路違建也將覆勘拆除
→ 84年後產生的19件 正加強疏導 要求15日前自行拆除 行義路部分業者又重建 最近也將拆
7. 傳聞不是「新聞」
eg. XXX盛傳OOO
8. 過去式、未來式都不是新聞
eg. XXX未來將OOO
9.「現象」不是「新聞」
eg. 變種金光黨 詐財恐嚇統統來 → 警覺受騙不給錢 金光黨恐嚇奪走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