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會企業】社企咖啡館_台北黑暗中對話
還記得兩年前在慕哲咖啡看一部紀錄片。溫暖的空氣,震驚的事實,深刻的討論,交織成難以形容味道的咖啡。
這次要聊的話題比較輕鬆,參加的是1/21「聊問題●望社企」的演講,台灣黑暗對話的董事長-謝邦俊與「綠農的家」的洪輝祥創辦人,和我們分享他們企業在做什麼,創業的背景、理念。篇幅有限,此篇先以黑暗中對話著手。
黑暗對話 (簡稱 DiD) 最早來自德國的 安德烈‧海勒奇博士 ( Dr. Andreas.
Heinecke ),他在1988年創立了對話社會企業,簡稱 DSE
(Dialogue.Social.Enterprise)。
27年後,目前全球共有27個由母公司區域授權又各自成長的公司,謝董事長形容,就像是一個母親,27個兄弟。
為什麼叫做「對話」,因為希望和身障者站在「相等的平台」上得一種溝通,而非由上而下的感覺。DiD藉視障者來告訴大家,拿掉視覺,你可以用更多的感官來感受這世界,同時也告訴大家,視障者不是個令人同情的弱勢,他們可以創造出你驚豔的東西。
●德國-充滿哲學想像,步調優雅而緩慢
●香港-節奏明快緊扣人心,功利而娛樂性十足
●台灣-精明而挑剔的客戶要求造就了最專業的課程
謝邦俊董事長的投影片寫下了上面這段話。要怎麼關掉視覺來看這個世界?
人類觀察這個世界,最依靠的是視覺。
在馬路上人們匆匆的行走,餐廳飛快的說話。
在那一瞬間,燈光關閉,當一切進入黑暗,不知不覺我們靜下來了。
半年前去香港時我去了香港的黑暗中對話,體驗館內布置成公園、街道、水果攤、小橋、流水,酒吧,劇院......等,雖然我當時什麼都看不到,但我感覺我什麼都看到了。要怎麼關掉視覺來看這個世界?我們可以用心看。
當回到台灣,某次課堂參訪到了台北社企大樓,偶然發現台北的DiD在這兒,於是好奇上網查了查,沒想到網路上寫的課程都是需要團體報名,價錢也不低,跟香港的差很多,產生了疑問,為什麼在做的事情很不一樣?。剛好偶然發現這個演講,能夠與台北DiD的創辦人對談。
曾經義診行腳遍及中印新馬台灣各地偏鄉的謝邦俊醫師擔任董事長,實際上也是個創業家,做過廣告、投資......等,經歷非常特別。他覺得「黑暗對話工作坊」是透過黑暗課程發覺自己從未知曉的弱點。Discover the unseen & all around us. 自我慣性的發現、內在同理的起發,到移除溝通自我設限。台北DiD的特色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,建造老闆與員工之間的橋梁,在黑暗中卸下了偽裝,真誠的交談才有可能改變。從他們為企業後續追蹤的報告來看,參加課程的成效是相當好的。有別於一般只是講師在台上給予東西,這是從自己內在拋出東西,重整後再獲得。
台北DiD的46位由德國DiD認證的講師都是視障者,全部都是大學以上畢業的高知識分子,包括4位博士,很多雙碩士與碩士。當社會形成一種氛圍認為視障者是個劣勢時,黑暗對話讓劣勢轉化成優勢,他們用專業來讓大家放下成見。謝董事長說「只要專業掌聲,不要同情悲憫」。
談到黑暗中的體悟,謝董事長分享的這兩句話我特有感受。
「如果身上沒有傷口,別人灑鹽你是不會痛的。」
當別人說他們是瞎子時,如果這些視障者,不能開自己的玩笑,那他們無法成為台北DiD的講師,謝董事長這樣說。是阿,如果我們身上沒有傷口,不認為這是個傷口,那別人在怎麼說又如何,也絲毫不需要別人的同情。讓大眾從同情轉化成同理,甚至是與ㄧ般人無差別,這是在解決身障者議題時,很多社工、職能治療師...等會遇到的問題,而當我們從這句話的角度出發來思考,就馬上解決了這個矛盾。
「黑暗中如果你不說話,別人就會忽略你的存在;如果你一直說話,你就無視於別人的存在。」
如果只有一種方法能生存,那大家自然而然就全都會使用這種方法。但這個房間中並不是只有一個人,給與別人說話的機會,其實也是給與自己空間,真正為別人著想才能達到平衡。
與謝邦俊董事長合照
這天在座的觀眾們約三十人,有竹科的工程師、資訊公司的老闆,做課輔的,讀國企的,心理系的學生......等。本來我以為我已經是「最怪」的背景,沒想到各領域也有那麼多人對這方面有興趣。
創業資本額不高的台北DiD,沒有多餘的錢宣傳,只能靠口碑,所以把每一場當做最後一場的做,帶給全場觀眾很高的思考點。
留言
張貼留言